逼真的空战场景
《敦刻尔克》最值得称道的是空战场景。过去空战影片是用模型加特效来表现,后来大多是计算机特效,而在《敦刻尔克》中却主要是实机拍摄,最多在后期辅以一些计算机特效,所以视觉上的感受更为逼真。
《敦刻尔克》的空战场景主要以实机拍摄为主,甚至还引发了一定的争议,照片上的直升机正在拍摄空战场景 片中英军将领说,为了准备保卫英国本土,驱逐舰和飞机都要节约使用。片中出现的英军战机也不过是3架的小编队,这实在是有些冤枉了英国空军。
为了给撤退行动提供空中掩护,英国空军可以说是全力以赴。首先是投入了最先进的“喷火”战斗机,正如影片中“月光石”号游艇的船长所说,“喷火”战斗机是英国最好的战斗机。但由于“喷火”数量少,同时担心被击落或击伤而落入德军之手,所以在之前的西欧作战中,英国空军始终都将“喷火”战斗机雪藏起来,没有派到欧洲上空。
直到5月10日,英国空军才开始将“喷火”战斗机投入英吉利海峡上空进行战斗巡逻。5月23日,“喷火”第一次遭遇空战,击落德军Me-109和Me-110各2架,自身损失3架,“喷火”略占上风。
片中对此也有反映,3架“喷火”虽然击落了3架德军飞机,但也全部损失了,基本上双方损失大致相当。在当时的英国空军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战绩了。英军的其他战斗机在和德军的Me-109和Me-110的较量中,基本上都是落在下风的。
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和为敦克尔刻大撤退提供空中掩护的空战中,英军总共损失了67架“喷火”,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英军“喷火”战斗机装备总数的10%,从这点上来说,英国空军还是相当尽力了。
其次从出动的数量来看,在九天的撤退行动中,英国空军总共出动了2739架次,平均每天超过300架次,特别是6月1日,这天也是撤退行动九天中天气最好的一天,德国空军全力出动,英国空军也几乎倾囊而出,出动了所有能够出动的飞机,从“喷火”、“飓风”单座战斗机、“无畏”双座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双翼“箭鱼”鱼雷机,甚至连侦察机都投入到敦刻尔克,和德机展开了殊死搏杀。
在九天中,英国空军总共击落德军飞机130架,自身损失106架,英国空军为整个撤退行动提供空中掩护,确实是很拼了。影片中给人的印象却是德国空军掌握了敦刻尔克地区的制空权,给英军造成了很大损失,甚至还有士兵大叫“我们的空中掩护在哪里?”这就不太符合真实的历史情况了。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电视连续剧《潜伏》里有句台词非常经典“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毫无疑问,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一场胜利。
如果当时不能撤出多达33.8万人的部队,那么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保卫英国本土。而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的士兵都是经历过西欧战役实战的老兵,他们对于德军的了解,以及宝贵的实战经验,都是极大的财富,这是后来再征召入伍的新兵所不可能具备的,所以这些官兵在三年后的诺曼底登陆以及反攻欧洲的作战中都是当之无愧的骨干,如果没有这么多部队成功撤回英国,那么三年后开辟第二战场反攻欧洲必然会增加更多变数和代价。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救援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而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评价更高:“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
本片导演兼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虽然是名满天下的大导演,但毕竟是执导悬疑片科幻片出身,比较擅长碎片化的描述,对于大场面的战争把握力还是有所不足,所以他很聪明地不以全景式全方位的角度来描述敦刻尔克大撤退,而是从一位普通的陆军士兵、一位“喷火”战斗机飞行员和一位“月光石”号小游艇船长的三个单一的个体作为三条主线,来展现这场堪称奇迹的撤退行动,尽管不能体现大局,但对于战争下的人性刻画更为细腻深入。
《敦刻尔克》的剧照、海报等,都明示从小人物视角来展现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撤退行动 而在影片结尾,回到英国的士兵本来以为会受到民众的指责和嘲讽,没想到却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同时镜头也穿插了一架“喷火”战斗机因燃料耗尽而在敦刻尔克海滩上迫降,飞行员迫降成功后将飞机焚毁以免落入敌手,当熊熊烈焰翻腾,正隐喻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盟军来说,就是一场浴火重生的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