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38|回复: 14

[采风] 日本农林省官员辟谣:没听过5公斤1500元大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8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湾《自由时报》26日报道称,中国大陆旅客在日本掀起了抢购大米热潮,有人甚至不惜花上接近1500元人民币来买5公斤的日本大米。但根据成都商报记者28日报道,在多方取证后,发现日本大米的真实价格并不像台湾报道所说,实际上跟国内普通大米价格相差不大。
        据成都商报报道,今年1月日本给中国游客发放25万份旅游签证,创同期历史新高(日本官方提供的数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春节长假期间,中国游客“席卷”日本,不仅带来“购物潮”,使一些商场销售额创下纪录,也使得不少宾馆和机场达到饱和状态。
        有媒体报道称,继电饭煲和马桶盖后,“日本大米正成为中国游客下一个抢购目标,有人甚至不惜花近1500元人民币买5公斤的日本大米”。
       
        日本大米真的比中国的好吃?
        这则报道很快在国内引发巨大讨论:国人不惜大费周章从日本高价购买大米回国,究竟图什么?日本大米质量真的优于国产大米?还有人质问:国人海外抢购天价大米刺痛了谁?
        然而,真相真的如此吗?日本大米真的这么贵?它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日本大米真的那么贵?
        日本农林水产省:最贵的也就100元出头
        据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中国台湾《自由时报》最早报道“有国人不惜花近1500元人民币来购买5公斤日本大米”这一消息,后经人民网引用而引发广泛关注。该媒体称,信息来源是日本最大农产品批发商农业合作社协会全国联合会的数据。
        为了弄清楚日本大米究竟价值几何,成都商报记者查询了日本亚马逊网站。根据该网站数据显示,5公斤一袋的日本大米价格基本在2000日元(约100元人民币)左右,并没有超过5000日元(约250元人民币)的。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日本大米的真实价格,成都商报记者致电《自由时报》文章所提到的日本农业合作社协会全国联合会。该联合会负责媒体的工作人员横田小姐表示:“关于大米价格的问题,请咨询日本农林水产省。”
        为此,成都商报记者又电话咨询了日本农林水产省。该省生产局职员川口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根据对日本全国大米销售商的统计,2014年5公斤一袋的日本大米均价为1883日元(不到100元人民币)。最贵的日本大米是‘越光’牌大米,价格为2054日元。没有听说有3万日元5公斤一袋的大米在市场上销售。”
        观察者网编辑也向一位日本朋友咨询了下日本大米的情况,他表示自己没有听过有这么贵的大米。这位日本朋友告诉观察者网编辑:“日本的大米都是按袋在超市出售的,一般的大米5公斤大约2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05元)”。而据他所知,在日本最贵的大米价位大概是5公斤10000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523元)。这位日本朋友表示:日本刚毕业大学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才20万日元(1500元人民币约合3万日元),即便真的有,也消费不起。
        由此看来,5公斤日本大米在日本国内最真实的价格也就只相当于人民币100元左右,再考虑到日中两国消费水平的差异,日本大米的价格实际上跟国内普通大米价格相差不大。
       
        在日本购物网站中看到最贵的大米:5公斤4980日元(260元)
        日本大米都那么好吗?
        每年进行口感评估,共分四个等级
        日本谷物检定协会是一家受日本政府指派的、对日本各地大米进行检验和等级评定的民间机构。该协会于2006年开始在中国北京成立联络办事处,主要负责促进中日两国的农业合作和技术交流。
        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发现,日本大米根据米粒大小、损伤程度、色泽、外形等,共划分出4个等级。一等米,颗粒饱满、整粒米的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二等米,颗粒饱满、整粒米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三等米,颗粒饱满、整粒米的比重达到45%以上。这三等大米都必须水分低于15%,损伤、色变、异品种和杂物等加起来都不能超过15%。不符合这三个等级条件,而且异品种大米和杂物不超过50%的,是规格外等级。
        我国大米质量虽然也分为四个等级,但是根据加工精度定等级的。
        日本谷物检定协会北京办事处所长齐荣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71年开始,日本谷物检定协会每年都会对日本当年产的大米进行口感评估试验,这在中国目前还是空白。”
        所谓口感评估试验,就是对大米的口感通过物理化学试验和感官试验进行评估。物理化学试验主要是判断新鲜度、链淀粉、蛋白质等。感官试验则是由20人组成的评审小组对日本主要品种进行口感试验。从1989年开始,新澙县鱼沼产越光大米每年都被评选为特A级大米,被视为神话。
        另外,齐荣还表示:“因为大米是主食,日本非常重视水稻种植。除种植规定非常严格外,大米储藏也是一大技术优势。日本的储藏室都是有空调的。”据悉,低温下储藏的稻米会让大米更容易保持自身的口味和新鲜度,保持糖分和氨基酸在米粒中的比例,让陈米堪比新米。
        此外,齐荣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日本非常重视大米的口感。一般新出产的精米最好在三个月之内就要被吃完,否则口感会大打折扣。出产日期也是影响大米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极端案例:赴日花掉20万
        用集装箱运回
        由于购物欲望强烈,花钱毫不手软,日本媒体将中国游客狂掷千亿日元购物的举动称为“爆买”——这个词实在贴切。而由于日本个人消费持续萎靡不足,富士电视台甚至声称,未来抓不住中国游客,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前几天,白领徐栋帮自己一朋友提取从日本运来的抢购“成果”。结果到了才发现自己完全准备不足,因为需要一辆小货车才能把货运走。他回忆道,大概有三台电视机、两三台空调,几套音响,还有冰箱和有一些厨卫用具。“也包括马桶盖,空气净化器等。”
        “这批货仅运费和代理费就要1.5万元。”徐栋表示,整个这批货物价格10多万元,加上运费和关税,大概逼近20万元了。不过这位朋友依然觉得合算,首先价格依然比在国内买便宜,而且他认为在日本买的质量也有更好的保证。 (新闻晨报)
        看真相,数据不可尽信
        45万人,花掉60亿?其实都是估算
        据日本当地电视台的节目称,春节期间,估计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近60亿元人民币用于购物。
        45万中国游客是如何算出来的?这是按照我国官方公布的春节期间出境游总人数519万中,到访日本的比例为8.7%来计算。
        那么,这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市场砸了多少钱是如何算出?参照2014年1~3月中国游客男女老少人均在日消费支持额是25万日元(约1.3万元人民币)计算,45万中国游客的消费总金额为1125亿日元(约60亿元人民币)。(新闻晨报)
        看实验,神器不可尽信
        中日电饭煲拼煮饭:半数人认为国产好
        据央视此前报道,在日本免税店,一上午就有十几辆大巴满载着中国旅行团专程来采购。售价1万多元人民币的电饭煲每天卖几十台,买主80%来自中国。日本电饭煲真的比国产电饭煲好用?记者用实验做了一个对比。
        记者在国内和日本分别选择了一款四千元左右、功能相近的电饭煲进行实验。工作人员选择相同的水和米,且严格按照各个品牌电饭煲对水、米比例的要求,做了两锅米饭。同时,在小区里随机找到了十位烹饪经验丰富的大爷大妈,参加本次试验。他们将试吃这两锅米饭,选出自己认为口感好的一锅。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试吃的米饭是哪个品牌的锅煮出来的。
        拼口感
        大爷大妈更青睐国产电饭煲
        米饭煮好后,工作人员在事先准备好的纸碗上标上了A、B的标识,将日本电饭煲煮出来的饭,盛进了A碗当中,国产电饭煲煮出来的饭盛进了B碗当中。而每位大爷大妈都会分别拿到A、B两个碗,在不知道碗里的米饭是哪个锅煮出来的情况下,选择口感好的。
        结果,在十位参与实验的大爷大妈中,五个人认为B碗里的米饭更好吃,符合自己的口味,也就是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三个人认为A碗里的米饭略胜一筹,也就是日本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其他两个人则认为差不多,没太大区别。
        拼营养
        国产、日产区别不大
        当然,光靠品尝似乎并不能看出两个电饭煲的差别,我们又用这两锅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一次比对。测试的内容就是两个电饭煲煮出来米饭的糖分、氨基酸等指标。结果显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一些指标上,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甚至更有优势。
        观点
        日本专家:两国制造技术差异不大
        日本电饭煲资深专家宫口淳一,从业经验超过40年,曾在日本东芝等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目前在我国一家电器公司供职。宫口表示,两国在电饭煲制造技术上并没有太多差异。
        宫口先生说,现在很多国内电饭煲采用的内胆材料、涂层技术并不比日本落后,但这还不是做出一锅好米饭的核心。“在日本,实现全面加热、均匀加热,是每个厂商希望达到的目的。因为均匀加热之后的米饭更香甜。与其说核心技术是锅,还不如说是一种加热方式———IH立体电磁加热技术。”
        宫口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中国在IH方面的发展晚于日本,但中国在技术方面的发展较快,现在跟日本基本上达到了同样的技术水平。”一些国内企业的IH技术还特别在日韩申请了专利,这样的电饭煲在国内基本上不到一千元就可以买到。(央视)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02_28_310522.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进行中日电饭煲煮饭盲测实验:半数人认为国产好

                   
        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篇文章外加央视一段新闻,就让日本的马桶盖、电饭煲最近火到不行。中国游客更是闻风而动,日本免税店里销售一空。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我国出境游人数达到518.2万人次,又创新高。据日本当地电视台的节目称,春节10天时间,估计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近60亿元人民币用于购物,从保温杯到名牌包,不少商场货架上被扫荡一空。
        出国旅游,“购物”在所难免,今年都有什么商品出现在了中国游客的“购物清单”上呢?体积大、重量沉的电饭煲为何受中国游客追捧?
       
        在日本选购电饭煲的中国游客
        央视记者对中国游客在各国的购物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发现去欧美和韩国的游客比较偏爱名牌包、化妆品,而去日本的游客选择最多的却是类似电饭煲这样的小家电。这就有些令人看不懂了,难道国产的电饭煲不具备日本电饭煲的功能吗?为什么众多中国游客会选择大老远从日本拎回十多斤的电饭煲呢?还有一次就买六个的“壕”。于是,记者用实验对国产电饭煲和日本电饭煲做了一个对比。
        实验:中日电饭煲煲饭大PK
        公平起见,我们在国内和日本分别选择了一款四千元左右的,功能相近的电饭煲进行实验,而这个价位的日本电饭煲也最受中国游客的喜爱。
        实验中,工作人员选择相同的水和米,且严格按照各个品牌电饭煲对水、米比例的要求,做上了两锅米饭。同时,在小区里随机找到了十位烹饪经验丰富的大爷大妈,参加本次试验。他们将试吃这两锅米饭,选出自己认为口感好的一锅。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试吃的米饭是哪个品牌的锅煮出来的。
        拼外观:国产触屏显示VS日产中规中矩
        从外观上看,同等价位的两款电饭煲,国产的具备触屏显示功能,日本产电饭煲的外观则显得中规中矩一点。据了解,日本也有触屏功能的电饭煲,但是价格要贵上一些。
       
       
        价格比较:国产电饭煲比日产便宜数倍
        基本款 三百元左右
        高端产品 一两千元
        入门级别 二千元
        基本款 四五千左右
        高端产品 超过万元
       
        拼口感:大爷大妈更爱国产电饭煲煲的饭
        米饭煮好后,工作人员在事先准备好的纸碗上标上了A、B的标识,将日本电饭煲煮出来的饭,盛进了A碗当中,国产电饭煲煮出来的饭盛进了B碗当中。而每位大爷大妈都会分别拿到A、B两个碗,在不知道碗里的米饭是哪个锅煮出来的情况下,选择口感好的。
        结果,在十位参与实验的大爷大妈中,五个人认为B碗里的米饭更好吃,符合自己的口味,也就是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三个人认为A碗里的米饭略胜一筹,也就是日本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其他两个人则认为差不多,没太大区别。
       
       
        拼营养:国产、日产区别不大
        当然,光靠品尝似乎并不能看出两个电饭煲的差别,我们又用这两锅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一次比对。测试的内容就是两个电饭煲煮出来米饭的糖分、氨基酸等指标。结果显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一些指标上,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甚至更有优势。
        日本专家:两国制造技术差异不大
        日本电饭煲资深专家宫口淳一,从业经验超过40年,曾经在日本东芝等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目前在我国的一家电器公司供职。对于两国生产的电饭煲差别究竟在哪的问题,宫口表示,两国在电饭煲制造技术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异。
        宫口先生带着记者看了几个他正在研究的电饭煲内胆,他说,现在很多国内电饭煲采用的内胆材料、涂层技术并不比日本落后,但这还不是做出一锅好米饭的核心。“在日本,实现全面加热、均匀加热,是每个厂商希望达到目的。因为均匀加热之后的米饭更香甜,各家厂商也是朝这个方向在做宣传。与其说核心技术是锅,还不如说是一种加热方式。”
        此前,关于“中国造不出好电饭锅?”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唐驳虎早有文章进行分析,用近万字长文揭秘日本在制造“电饭锅”上撒了多少谎
        加热方式是电饭煲核心技术
        宫口先生告诉记者,一般的电饭煲是通过内胆底部的一块电热铁进行加热的,容易造成加热不均匀。而IH立体电磁加热技术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均匀加热方式,并且可以精确地控制热量满足不同烹饪方式的需求。
        “虽然中国在IH方面的发展是晚于日本的,但中国在技术方面的发展较快,现在跟日本的IH技术在控制方面没有什么差别,基本上达到了同样的技术水平。”
        此外,一些国内企业的IH技术还特别在日韩申请了专利,这样的电饭煲在国内基本上不到一千元就可以买到。在宫口先生看来,中国制造在工艺、技术上并不落后,但是日本人似乎更加愿意花时间精力研究更为昂贵、精细的电饭锅,有的电饭煲内胆甚至是全手工打造,这些电饭煲在日本的售价都超过万元人民币,而中国品牌完全没有这样的产品。

        央视微评:中国企业需要脚踏实地
        有人说,去国外买家电,一定程度上,是消费者的不理性、难逃崇洋媚外之嫌,而事实上,这反应的确实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国民购买力提高,物美价廉的“便宜货”,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要了,为了更加优质的产品,更加有信誉的品牌,他们不惜花上更多的钱,而这也切切实实,戳痛了习惯靠“便宜”走天下的“中国制造”。
        在某些程度上,中国制造还很年轻,技不如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一天,即便是出现了技术过硬的中国制造,也会被长期以来“廉价”、“质量低下”的刻板印象所拖累。看来,中国制造未来的集体形象确实需要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中国企业脚踏实地,好好塑造。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电饭煲引抢购潮 唐驳虎:中国造不出好电饭锅?日本人撒了多少谎?

        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篇文章外加央视一段新闻,就让日本的马桶盖、电饭煲最近火到不行。中国游客闻风而动,日本免税店里销售一空。店员表示,今年这些东西更受中国游客的认可,卖的更加快。
        一片唱好日本制造的声音里,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唐驳虎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今天上午,凤凰新闻发布唐驳虎近万字长文揭秘日本在制造“电饭锅”上撒了多少谎。唐驳虎在文中表示,这仅为上篇,全文约1.5万字,“经历繁复严谨的论证,附注了大量的科学背景知识”,用原理告诉你日本电饭锅其实并不好。
        1.5万字谈电饭锅,简直可形容为怒答!近来,日本马桶盖、电饭锅被炒得沸沸扬扬,不明就里的围观群众几乎都对“日本制造”青睐有加。唐驳虎这篇长文的上篇,结构性地用六个问题“揭穿”日本电饭煲广告中的谎言。日本电饭锅到底有多神奇,还是日本人撒了谎?那什么样的锅做出来的饭最好吃?
        ——柴火老土灶,唐驳虎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不过,观察者网小编觉得,唐主笔的原意可能是想将日本电饭煲“拉下神坛”,但这样因噎废食般嫌弃所有电饭煲,难道要大家都走复古风么?
        以下是凤凰新闻客户端唐驳虎原文:
        星期六晚上,一段短短2分半的央视新闻报道引爆了客户端上的火爆舆论潮。
        那就是中国游客赴日抢购电饭煲和马桶盖。其实近两年在白领阶层中已经隐然形成一种风潮,而就在两周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则归纳总结反思了这一现象,在网上引发一阵波澜。
       
        日媒报道
        但是,必须说,央视才是中国的第一媒体,当央视财经频道也开始报道并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之后,这一令局外人看上去惊愕的现象才成为公众舆论场上的大热点。
        评论里,愤怒的谩骂占了多数,当然也有不少表示要认真反思的追求理性的声音。
        在投入或宣泄各种情感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事实的核心——日本和中国产电饭煲的差异究竟在哪?
        我敢说,95%以上购入日产电饭煲的人,都是周围或者网上的人都传闻说了好,然后无脑跟风购入。剩下也有4%以上的是看了厂商天花乱坠的“技术宣传”,然后就被震惊了、打动了、说服了,心甘情愿、不明就里的买买买。
        有几个人真正研究过这其中的复杂原理?当然没几个。能弄明白讲清楚的就更少之又少。既然不清楚,不明白,那么跟风就变成自然。
        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需经历繁复严谨的论证过程,期间还要附注大量的科学背景知识。全文预计要1.5万字,这里刊出的是(上)……
        但是有耐心全文看完,你会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毫无节操的事情。
       
        一、什么样的锅做出来的饭最好吃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锅做出来的饭最好吃?答案(本来想加上显然这个状语的——想了一下这个词对于从没吃过的都市90后来说不成立)是土锅大灶柴火饭。
        这个问题的引申问题,就是为什么土锅大灶做出来的的饭好吃?
        简而言之,柴火老土灶的性能优点有两个,一是受热均匀,二是火力旺。
        先说前一个,这个很直观,土锅往往是圆球底,大半个甚至整个锅陷在灶里,均匀的接收着火苗的直接舔舐,以及炉膛反射回来的热辐射,受热很均匀。
        即使是平锅底,四周蹿升的火焰也在加热着锅壁。
       
        至于后一个可能就没那么直观,柴火噼里啪啦不紧不慢的火苗火焰很旺么?确实旺,至少一般的量化衡量,火比电加热旺。
        稍微扯远一点。就拿家庭中另一个用来炒菜的燃气灶来说,典型的换算热功率都可达到3500瓦左右,相对于平板电磁炉一般只有2000瓦的功率要大,所以炒菜还得用燃气灶,火力大,还能颠勺翻炒。会炒菜,这是中华美食傲视于天下的最大独门武器。
        而餐馆厨房用的专业燃气灶火力就更猛了,热功率能达到8000瓦。餐馆的专业厨师用这样的燃气灶爆炒,纯正的青蓝色旺火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食材灼烫成熟,配以烹饪者麻利娴熟的手法,爆炒做出来的荤素菜肴才能脆嫩爽口。
        这才是为什么同样的菜自己家里做往往总是不如餐馆做出来好吃的本质“秘密”。
        回归煮饭的正题。
       
        柴火锅烧饭公认是最好吃的,笔者至今怀念当年吃柴火锅烧饭造出来的粒粒分明焦香脆的大米锅巴(现在吃煲仔饭也能吃到锅巴,但往往与菜油混合,不干爽纯味)。不过像生活在都市的90后们则应该很难有这样的经历,因为从他们记事的年代开始,电饭煲早已在中国城市家庭普及。
        柴火土灶、田园炊烟的时代已然远去,现代生活在集合住宅里的都市人,难以搭建和使用土灶,也没有那么多功夫,更没那些技巧去伺候米饭。要的就是品质稳定、方便快捷的方法,这就是电饭煲为什么会诞生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普通电饭煲的原理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普通电饭煲是怎么发明的,原理是什么?
        最早的电饭煲可以追溯到1937年,正是在“大日本帝国陆军”研制的九七式炊事车上出现了原始的电加热饭锅,到战后日本的三菱、松下和索尼等公司则开发了类似的民用产品推向市场。
        但这时的电饭煲缺乏定时功能,实际上只是一台具有电热装置的锅而已。由于没有自动关断的功能,需要人工实时看护,没有什么优势,这种锅在市场上并不成功。
        真正意义上的电饭煲(日文称“炊飯器”)是1956年圣诞节前由东芝公司推出的,其自动原理为很原始的双锅水浴间接加热。
       
        所谓水浴,就是在直接受热的外锅加水,用沸腾的100度外锅热水间接加温内锅;而当外锅的水沸腾蒸发殆尽后,内锅与热源脱离接触,不再受热温度不再上升,而通过锅体的余温,内锅的米也煮成饭了。
        而此时外锅本身水被烧干,温度急剧上升超过100度,由复合金属制成的机械式温度感应装置就会使电源关闭,停止加热保证安全。
        这次电饭锅的推广得到了成功,一经推销即告热卖。在日本经济崛起,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化世代,各种节约人们家务时间的自动化电器大受欢迎。
        不久之后,东芝每月要生产20万个电饭煲供应日本市场。短短四年后,电饭煲可以在一半的日本家庭中找到。和同一时代也是由日本发明的方便面一起,成为现代东亚炊事革命的滥觞。
        到1965年,效率较低、受热很有限的“双锅间接加热”很快被更好的设计所取代。用更精确的金属温度感应装置,可以直接电加热内锅,在内锅里的可见水分(不包括稻米内的水分)蒸干,锅体开始升温超过100度之后,即断开电源,不会使内锅里的米饭被烧焦。
        这样保证了安全和品质,如此可以取消了外锅,但内锅或者内胆的称呼仍旧保留了下来。
       
        精确的温度感应装置还引入一个新功能,那就是煮熟后的保温,精准的控制可以通过断续加热,一直把内锅温度保持在65度左右。这样的设计奠定了现代电饭煲的基本构造,并延续至今。
        到1970年代后期,随着半导体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更加精准的半导体电热传感装置和可编程微电脑芯片先后引入,中高端电饭煲开始呈现出新的模样。
        那就是每个电饭煲可以实现多种多样的优化加热模型,以烹调各种类型的大米达到最佳效果。除了基本的煮饭外,也包括煲粥、炖汤、蒸菜与点心等。
        不过,这样的电饭煲就达到最佳效果了么?
        远远没有。正如前面所说的,土灶烧饭的两大基本优点——受热均匀和火力旺,传统电饭锅都没有实现。
        常见的中低端电饭煲一般都采用廉价的底部电阻加热盘技术,通过电能将位于内锅底部的加热盘加热后,再将热量传导到内胆底部上进行煮饭。
        但是,这样会导致热量的损耗,电阻丝加热还有一个大缺点就是本身要发热,能承受的功率密度低,在一些需要温度较高的加热场合就无法适应了。
        更关键的是,传统电饭锅是通过接触传导来加热内锅底部,从底部传导到上部,这样带来的缺点就是升温慢,受热不均匀,更谈不上智能精确控制热量、气压和水分了。
        三、什么是高档电饭煲
        这就有了第三个也就是最核心的问题,究竟什么样才能算是优质或者说高档的电饭锅?
        简而言之,所谓高端电饭煲的目的就是无限接近柴火锅土灶烧饭的口味。
        要实现这一目的,土灶烧饭的两大基本优点——受热均匀和火力旺,就要在高端电饭煲上用新的无火手法模仿复现。这就是高端电饭煲的最基本功能——IH。这是率先应用者日本厂商爱用的、带有噱头味道名词。
        IH是Induction Heating的缩写,Induction就是电磁感应的意思,Heating对于学过初中英语并且还大概记得的人都能连蒙带猜地知道,是加热的意思。说白了,这个故弄玄虚的名词就是汉语的“电磁加热”。
       
        其实这就是已经很普及很常见的电磁炉加热原理。电磁加热的工作原理是经过控制电路产生频率为20-40千赫兹的高频交变电流,高速变化的高频电流流过电磁线圈会产生高速变化的交变磁场(近距离的,否则太可怕了)。
        当近距磁场内的交变磁力线通过附近的磁性金属(铁、钴、镍)材料时会驱动金属的微晶结构,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使金属材料微结构本身互相摩擦从而自行发热,从而达到非接触加热金属材料的目的。而无磁性的铜制电磁线圈本身并不因磁场而发热,加热能力和效率都很高。
        引入新的电磁加热方式能够带来什么改变呢?
       
        首先就是受热均匀,除了传统的底部,高端电饭煲可以在内胆侧面一整圈都安置上线圈,实现对整个内胆的环绕加热,模仿土灶大半个锅陷在灶里,均匀整体受热的模式。
        不过在顶级的电饭煲,甚至在顶部都设有这样的线圈,声称上盖加热“更均匀”“更360度完整包围”。
       
        笔者认为这纯属奇技淫巧,噱头。因为懂得电磁加热原理就知道,这远远地安置在上面,距离大部分金属锅体基本上不沾不靠的,它能加热谁啊?水蒸汽还是米饭?距离都远,而且米饭里可没有铁,不理会你的磁场变化。
        大家先记住这点,后面你会发现,这样超越必要功能需求的纯噱头会越来越多。
        其次就是火力旺,比起传统电饭煲的受限电阻盘热安全的几百瓦功率密度,电磁加热可以轻松达到1500瓦左右,而且效率高,从而实现类似土灶烧饭的旺火加热——这究竟有什么用,后面细说。
        比加热手段更重要的是……
        到这一步,似乎和土灶烧饭已经很相似了,比起“妈妈的柴火灶”来,还差些什么?
        对,更重要的是烹饪技巧。光有个好火头,离美味还差很多呢。
        一个缺乏烹饪技巧的新手,就是给他柴火灶,往往也只会烧出夹生或者焦糊的失败作品。而对于那些烹饪高手来说,柴火大锅是充分施展个人经验的地方。什么时候该用大火,什么时候改用小火,什么时候停火焖饭,什么时候要开盖散气,什么时候要搅动饭粒,都有个人的心传。
        这些微操作就是高手做出好饭,让米饭达到最好的口感的秘诀。当然,也大都是一些感性的实证认识,远未上升到有科学理论支撑的地步。
        如果一个好的电饭煲,通过大量的试验,用科学的手段把诸多影响因素精确的定量分析出来,并把合理的操作固化成一个个程序,成为一个傻瓜机。让所有人一键按下就能实现与高手类似并且稳定的操作,智能的机器取代人工,这是趋势,也是科技惠及人类的典范。
        这就进入到一个每个人几乎天天接触,却从未思考过的领域:饭是怎么煮好的?米粒是怎么变成米饭的?
        把坚硬的米粒,变成软弹的米饭,在食品化学的眼中,是“淀粉糊化”的过程(另一种说法也就是日系厂商所惯用的淀粉的α化)。
        从本质上说,烹饪就是火与食材配料、油和水之间的游戏,要让米饭达到最好的口感,这也正是食品科学研究的领域。
        淀粉是稻米的主要成分,占其重量的80%,也是影响口感的决定性成分。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加热到53℃以上时,开始吸水溶胀。
       
        这是因为在受热加温的条件下,淀粉微结构内的化学键变得不稳定,趋向于断裂。水分子开始逐渐进入淀粉微结构内,淀粉颗粒的体积也由此膨胀,当其体积膨胀到一定限度后,微结构便出现破裂现象,颗粒内的淀粉分子向各方向伸展扩散,扩展开来的淀粉分子之间会互相联结、缠绕,与渗入的水分一起,形成一个饱胀的、粘韧性高的含水凝胶。
        这个“饱胀的含水凝胶”,就是晶莹剔透的米饭,也可以是粘纸用的淀粉浆糊。而香软甘甜,颗颗饱满,粒粒精神,是大多数人对米饭的期望。
        如何实现?除了米本身的素质,还就有赖于烹饪过程。
        而且既然大家的加热方案都是IH电磁加热技术,那就要在别的地方玩出点差异了。烹煮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卖点,也能体现一些实打实或者纯噱头的差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怎么做到“颗颗饱满”
        先说第四个问题,怎么做到“颗颗饱满”?
        那就要米粒充分而有效地吸水,迅速膨化。如果米粒没有吸水透芯,那就是夹生饭,或者干硬得令人难以下咽。
        如何让每一粒米都均匀地“喝饱”水?这就要在米粒浸泡吸水和加热控制等上做文章。
        第一,不少电饭煲都有预加热过程,导致煮饭时间很长(所谓“精煮”),目的就是为了让淀粉泡涨、软化,充分吸收水分。
        而在民间也有口传的心诀,想米饭好吃要用开水泡。有不少人则误传误信或者自我总结为冷水泡,说冷水泡涨两小时云云。
        实际上,搞清楚淀粉糊化的过程就知道,冷水泡几乎无甚作用。在室温条件下,淀粉颗粒间虽然由于吸收少量的水分使得体积略有膨胀,但却未影响到颗粒中的结晶部分,所以淀粉的基本性质并不改变。处在这一阶段,进入淀粉颗粒间的水分子可以随着淀粉的重新干燥而将吸入的水分子排出,干燥后仍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一阶段称为淀粉的可逆吸水阶段。
        而且,米粒不等于淀粉,米粒的表面纤维素和蛋白质更多,这两样东西都是阻止水分进入米粒内部的东西。
        只有米粒与水处在受热加温的条件下,水分子开始透过纤维素和蛋白质的米粒表面,逐渐进入淀粉颗粒内的结晶区域,这时便出现了吸水膨胀的现象。处在这一阶段的淀粉如果把它重新进行干燥,其水分也不会完全排出而恢复到原来的结构,故称为不可逆吸水阶段。
        所以说,热水泡涨才是有用的。
        第二,压力能促进水分的渗入和淀粉的糊化,米饭煮得更透更糯,这个原理很直观很好理解,所以有压力肯定比没有压力做的饭要好。
        自然,稍微有一点追求的高端电饭煲,就都是电磁压力锅,也就是所谓的“压力IH”。
        这一点还更是传统土灶锅做不到的地方。传统土灶和炊饭高手在此略微能接近的,也就是木盖板上压上石头,湿布条密封锅沿,基本上是聊胜于无的做法。
        第三,随着水温的进一步升高,淀粉颗粒仍在继续吸水膨胀。当其体积膨胀到一定限度后,颗粒内的淀粉分子扩展开来,进入颗粒交联阶段,形成网状的含水胶体。
        有不少手工煮饭厨艺高手会在这一阶段开盖及时手工搅动,令所有米粒吸水充分而均匀。这是对的。但如何“搅而不破”,不把米饭搅成真正的糊状体也就是烂饭,又太考手劲和技巧了,普通人还是不要贸然尝试了吧。
       
        但在这个阶段利用各种手段“安全稳妥”地促进米-水混合体的翻滚搅动,这仍是不少高端电饭煲尝试努力的方向。典型的技术手段是变压。即所谓的“×段变压”。
        也就是通过迅速降低锅内气压,来形成暴沸和强烈对流,从而使米饭在锅里上下翻动,使米饭的吸水更加均匀,受热更充分。
        另外,还有锅底波纹,这让锅体与水的接触面增大,使其局部迅速沸腾同时产生强烈地对流,也能带来不错的效果。
       
        第四,不难实现的变压和波纹,无法满足也无法阻挡各家厂商在水分吸收上的“炫技竞赛”,还有各种匪夷所思的奇技淫巧被搬上了台面。
        但从这里开始,各家厂商都在开始撒谎、吹牛、甚至造谣。最明显的我认为是东芝。
        东芝声称它在这方面采用了真空技术,并宣称大米中的空气会妨碍米粒吸水,造成米饭生熟不均匀,而在真空状态下,水分就能在短时间内渗透到米粒内部,达到最佳的含水量。
        我就要问了,根据最基本的中学物理知识,空气这个水面外的气体是如何妨碍泡在水里的米粒这个固体吸收周围水这个液体的?三者之间有什么微妙关系么?
        再说,抽了真空,水的第一便捷去处难道不是迅速蒸发变成水蒸气去填补空气被抽走后的真空空间么?难道还会/为什么会更快的流进米粒这个固体的肚子里去的?这不是通篇都在扯蛋的么?
        吹牛的例子不止一起。还有日立的“蒸汽循环利用系统”,自称充分利用蒸汽的热能,水分蒸发后在锅体上部转化为水储存起来,经过“热循环系统”再次转化为蒸汽用于蒸煮和保温,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蒸汽出来,米饭的水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保存。
        同样只要懂中学物理,就知道高压锅里的湿度环境都是与温度正相关的饱和水蒸汽。无非是别人的锅多余的过饱和水蒸气从安全泄压阀里跑了出来,东芝的液化留在了锅体上部,都没有留在米饭里,跟“米饭水分充分保存”有个毛的关系?
        唯一看上去靠点谱的是三菱,三菱声称采用了可变超声波技术,用超声波这双温柔的无形手,全面震动水-米混合物,促进水分吸收。这个在科学原理上还算是成立的。
        大家看到了吧,从现在开始,用途不大的、无甚作用的,乃至伪科学、反科学的噱头开始密集出现了。这还没完啊,后面还多着呢。
        五、怎么做到“粒粒精神”
        第五个问题,怎么做到“粒粒精神”?
        “饱满”说难也不难,煮成粥的大米最饱满——都破了,也不满足“颗颗”的限定。而“粒粒精神”则更难了。
        这里有两层统一但又分层次的含义,一个是视觉上的利索整齐,颗颗分明,而且外观晶莹透亮,精神清爽,这个易于理解;
        一个是口感上的入口爽利,这个就略微有些不好理解了。为什么一颗米饭既能软糯,又能爽口有嚼劲呢?这不是矛盾的么?
        如果引入粤语中的盛赞可口美食的词汇“弹牙”,就易于理解了。
        所谓弹牙的口感,是指牙齿刚与食物接触时感觉到微妙的质感。简而言之是“韧而有弹性”,才会产生“Q弹”这种唇齿间的微妙感觉。
        韧,是指食物的整体特别是内部有韧劲,——对应的主要是“颗颗饱满”和“吸水暴涨”、“含水凝胶”。但韧而不破,弹牙而不粘牙,就有赖于表面的干爽润劲了。
        这下就明白了,米粒要内部饱含润泽,同时表面干爽,水分不多,略带黏性——这后者需要在炊饭的最后阶段实现。
        简单地说,如果是普通电饭煲,就有赖于宣告“煮饭”完成后的焖饭阶段,用余热把米粒表面多余水分挥发,期待自然成型。
        这里要注意,米饭表面层的干爽,不等于整体的干硬——米饭在保温状态放久了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只要表面的水分蒸发,不要内部水分也跟着挥发,这需要更好的控制技巧。
        但对于高压锅特别是带温度精确控制功能的高压锅来说,则可以在最后阶段加温加压,用高压旺火催逼米饭,主动塑造成形。目前各家技术都可以做到,差异不大。
       
        六、怎么做到“香软甘甜”
        第六个问题,怎么做到“香软甘甜”?
        米粒本身几乎不直接含糖等甜味物质,米饭煮出来之所以甘甜有余味,那是“淀粉糖化”的过程。
        淀粉本来就是葡萄糖(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多糖,水解到二糖阶段成为麦芽糖,令人感受到甜味,完全水解后得到单糖(葡萄糖),最后为人体所吸收。
        其中一般在40度到70度时促进淀粉分解的酶具有最好的活性,这也就是应当有热水浸渍阶段的另一个原因。
        至于米饭的香味,都仰赖与稻米本身的品质。目前关于水稻香味物质的成分、不同香味的表达差异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可以确定主要是各类微量生物醇、醛、酮等,随着温度的提高,使米释放出香味。
        高压锅在蒸煮阶段外泄蒸汽较少,香味保留较浓郁,所以“开锅香”更为突出一些。
        另外,在保证充分米粒吸水的同时缩短加热糊化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在炊煮过程中的香气散失,把它留到上桌之后。这也就是各家为什么都那么绞尽脑汁研究大火、充分快速搅拌,加速水分在高温中渗入的原因之一。
        但所谓“煮出最甜最香的米饭”,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米而非锅。所以,在这里,各家厂商又开始大玩科技玄学,搞出许多忽悠性的噱头出来。
        比如,象印称其锅体的“铂金纳米粒子”因其负电位能使水变弱碱,分离出米饭的糖分更多。
        是这样么?象印确定你没有说反说错?真没说错?
       
        化学课本
        好,翻开化学课本就知道,淀粉解糖是在弱酸性环境下有利,弱酸起到催化作用。
        拜托,日本人的营销团队,你撒谎能不能撒得像样一点?
        哪怕没翻过化学课本,光凭常识就知道,吃米面吃撑了的话,消食山楂丸是酸的。吃饺子蘸的醋也是酸的……
        而且,不少有经验的中国人都知道,煮饭时滴加几滴醋,味更香,原理见上……
        写到这里,多少崇拜象印等日本高档电饭煲的中国人是不是要翻倒在地上?
        这一讲太长了,中场休息,我先去上个厕所。
        到底什么是便宜用好用的好锅,我们在(下篇)中讲完。

发表于 2015-2-28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如既往~钱多人傻,穷人乍富~花吧
发表于 2015-2-28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学习一下烧大米
本市最近开了家快餐连锁店叫狼诱惑
店内烧的木桶米饭,是我这辈子吃过最美味的米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是一分钱一分货,超市里卖的那些米并不是老农民自家吃的,他们吃的那个米基本都是不卖的,有认识的可以搞来一些尝尝,的确就比市场里卖的好吃。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遭疯抢的马桶盖 原产地竟然是杭州下沙?

 浙江在线·消费频道2月28日讯(记者张蝶兰)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春节期间,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赴日消费,购物消费近60亿人民币。电饭煲等传统热门商品依然畅销,温水洗净马桶盖成为今年的一大购物热门。日本当地媒体称,“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  春节前夕,家住杭州的王先生赴日本旅行,在大阪的电器商场,王先生惊奇地发现,马桶盖的外包装上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产地竟是杭州下沙。
  在日本买到杭州下沙产的马桶盖
  春节前,王先生报名旅行社跟团到日本旅游,身负许多亲朋好友的代购任务,马桶盖成了购物清单里的热门商品。旅行期间,在导游的带领下,王先生来到大阪的一家电器商城购物。商城内挤满了中国游客,随处可见拎着电饭煲、马桶盖的中国人。据王先生介绍,“日本电压是110伏,中国的是220伏,这些电器商场里专门提供符合中国国内使用的电器规格,商场里买电器的中国人特别多。电饭煲、马桶盖、电动牙刷,都跟不要钱一样得买。”
  打算入手几个马桶盖的王先生在商场里进行挑选,一款松下的马桶盖立马引起了王先生的注意,“当时就看到包装的纸箱上印着很多中文字,还有生产地竟然还是杭州下沙。”王先生发现的松下温水冲洗便座在外包装上印着“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松乔街2号”的中文字样,以及“Made in China”的英文标注。这让王先生很费解,“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那不是等于当了回人肉搬运工。”
  同品牌马桶盖中国、日本两个标准
  据了解,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04年,位于杭州下沙,生产加工智能坐便器、电饭煲、洗衣机等产品。
  浙江在线消费频道记者从松下官方客服处了解到,在日本销售的这款马桶盖在国内没有同型号出售。客服人员表示:“这是国内松下厂家生产出口日本的一个型号,在日本一些大型商场都有出售,专门提供给赴日本消费的中国顾客。这款马桶盖的生产标准完全依据日本的相关标准生产,从质量上来讲要优于国内的同品牌产品。”
  一只杭州生产的马桶盖,漂洋过海出口日本,最后中国游客们又费力地运回国。有中国网友吐槽道:“这是一只马桶盖的日本自由行。”
  国人春节热衷境外消费
  中国消费者在日本惊人的消费能力,让跨国企业打出了这张“曲线救国”的营销牌。前天,赵女士从日本回来,结束了10天的春节假期,战利品是两个电饭煲、三个马桶盖,以及若干化妆品。“我在友都八喜买电饭锅,犹豫了半小时,看中的电饭煲就断货了。”赵女士告诉记者,日本商场里随处可见的中国游客,买东西下手都很快,断货现象经常发生。
  与海外消费的热络相比,有数据显示,国内的消费却不尽如人意。春节期间中国国内零售额增幅逐年下降。2014年,零售额同比增长13.3%,是自200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由此不难看出,“国人春节热衷境外消费”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反映出境内消费供求关系的扭曲,这对于在新常态下想方设法把巨大的消费潜力留在境内释放出来,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鞭策。
                                编辑:张蝶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虎纹猫家园

GMT+8, 2024-12-12 15:32 , Processed in 0.03391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