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上,只见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老虎“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景阳冈武松打虎浮雕 (图片@图虫·创意) 武松打的虎,是当年分布在山东的华北虎,它们在动物学上是我国特有且历史最悠久的虎种——中国虎(华南虎)的一个分支。
这可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只华北虎了 当年打死是除害,现在打死就是犯法了 (图片来自《水浒传》) 华南虎(包括体型更硕大的华北虎)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以南、珠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两广、湖南等近20个省份,分布面积约占国土的三分之一。但如今,野生华南虎如今已经难觅踪迹了。
发生了什么? 其实曾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 现在野外已经找不到了,要靠人工繁育了 明清虎患 华南虎第一次在国内受到大规模关注时的形象并不太好——明清时期,华南虎们窜出山林进入城乡、吃人害畜,是为“虎患”,给受虎灾最为严重的东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造成严重破坏。
东部地区在当时已经居住了极多的人口 但人口仍在爆炸,而新大陆的作物可以较为适应山地 所以人向老虎要地,老虎也要向人要命了 (图像来自NASA) 其实在明清以前,东南地区也有过虎患,但次数很少。据统计,从北魏至元末近千年中虎患不过才十多起,发生在东南地区的有6起,和古代王朝末期时的大爆发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明嘉靖二十九年,江西上犹县“虎灾连年,群虎遍扰,各乡伤及死者五六百人。甚至舟泊水中及坐寮守蔬圃者,俱被啖至,樵牧商旅裹足。”
这些山区定居点原本就是茂密的丛林 并不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发,是老虎的乐园 (图像来自google map) 在乾隆时期不堪虎灾之扰的安溪县,老虎“始而窜伏深山茂林,噬樵夫、牧叟,继则咆哮林落,市痒生刘皇遒死焉”,还常常令“居民男妇白日悉遭所啗”,导致“如崇善里芒洲五姓、长泰里参内黄家遭毒尤惨”,严重程度“计数年之内,十八里男妇老少,死于虎者不下千余人”,令“邑民不敢夜行”。
福建安溪也是类似的环境 而且福建全省遍布山地,平原稀少 人类不强行进山的话,本来全省都是老虎的乐园... 到底是什么刺激了这些兽王呢?
说到头来,这还是明清以后人口大爆炸造成的人地紧张的又一个恶果。
东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面积占区域70%以上。这里气候温暖、草木丰茂的自然条件一直很受虎群的青睐。栖息在此的华南虎们,一度因能食野猪、保护庄稼而被人类奉为“保护神”,甚至成为祭祀的对象。
老虎捕食野猪 (图片@图虫·资讯) 然而自宋以后,北人南迁、南方人口渐密,人地矛盾出现,明代以后能在山间种植的玉米、辣椒、土豆等新大陆食品也相继进入中国山区,进山垦荒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虎群也逐渐开始面临栖息地缩小的威胁,时不时“降临人间”侵扰百姓。
尤其是土豆 实在是一种不挑地很好养又高产的作物 以前难以开发的一些坡地现在都能用起来了 (图片@图虫·创意) 人地矛盾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宋徽宗时期,东南地区人口才1500万,到清嘉庆时期已经猛增至13606万人,比宋朝时增加了8倍,比明代增加了5.4倍。
比较起来的话,现在其实要多得多 (现在部分仅加总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四省人口) 民众不得不进入山区跟老虎抢地盘,闵南山区、湖广交界、浙江山区、皖南山区“凡深山穷谷之中,垦种杂粮,既无旷土,亦鲜游民”,“凡峻嶒险峻之处,无不开垦,草皮去尽。”
南方的几个关键农业中心已经不堪重负 持续的人口压力导致对华南山地的开发 当然,围湖造田也在同步进行 快速丧失栖息地的老虎难以继续繁衍,数量大大减少,一下子就成了稀有动物。其中绝大部分是华南虎。它们要么饿死,要么流浪到别处,要么接近人类,成为后者为空避之不及的魔鬼。
梯田就是一种很极限的开发形态 新作物的原产地南美安第斯山区也适用这种模式 但这起伏连绵的梯田,开发前就是大森林啊 (图片@图虫·创意) 人地、虎地矛盾白热化的清朝,也是虎患最严重的时期。据统计,明清时期东南地区(江)出现虎患514次,是前一千年该地区发生虎患次数的85倍;明朝之前,虎患只出现在浙江杭州、萧山,安徽祁门,福建福州等少数几个县市,到了清朝之后已经几乎遍及东南各省众多县;在清代东南地区的349个州县中,有虎患发生的占到了56%。
清朝是人口的大爆发期,垦荒的大爆发期 同时也是虎患的大爆发期 (数据参考《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及相关问题》by闵宗殿) 至于人员伤亡方面,总共有多少百姓死于虎爪之下难以找到确切数据,不过导致百人以上死伤的虎患达31次,其中4次虎患造成1000人以上的伤亡,总受灾人数估计在万人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