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02|回复: 21

[分享] 英文经典赏析回顾精编版【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2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这样一种说法:无论什么音乐,只要你能用心的去听,就算是对得起它的美和你自己的感情了。这有点可疑。因为我们有过在酒吧或卧室听音乐的经验,那声音有一搭没一搭地飘进左耳,然后恍惚间再次飘出右耳,那种闲散的体验却与音乐息息相关——多么美妙的无所事事的听。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应该去听真正的音乐,听那些包藏着神秘能量和艺术观念的东西与商业音乐划清界限。这固然好,但有一点一厢情愿,也不管人家能不能消化。后来我选了这些英文歌来写,才渐渐明白过来,这些就是最适合于抚慰凡人心灵的歌。因为它们好听。仅仅是因为好听。但在听者一方,却可以有不同的体验。一个随便打开收音机,调到音乐台的TAXI司机会告诉你,他听歌什么都不为,他什么都没听出来,但是他觉得好听。这是一种体验。好听本来就是无罪的,也并不需要理由,听者并不需要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

不过,如果知道的多一点,对玄妙的感觉则想必更有帮助(注意,这是广告)。如果能用不同的方式去听,用不同的记忆去响应,用不同的心境去接纳,用不同的思维去辨认,或许能得到更多。世界的浩瀚,人生的神奇,心灵的秘密,这一切并非可以用音乐能够包容,但人可以自己去发现,然后在熟悉的歌中听到常新的感动。

至于什么叫民谣,布鲁斯音阶是怎么回事,电子乐有哪206种分类,这些事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在这个提供给耳朵的专题中,那并不重要。而我也的确因为揣测大家的喜好,对原有的200首曲目做了一些取舍,感觉还不过瘾的,就找来那些没有收录的也一并听听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1】NO.12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http://tv.mofile.com/cn/xplayer.swf?v=W796ZTQE&p=http://cache.mofile.com/tv/images/audio.jpg&autoplay=0&nowSkin=1_1




在美国乡村音乐史上,约翰·丹佛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也是第一位访问过中国的美国乡村歌曲作者和歌手。Denver并非他的真名,而是取自他深爱着的城市,克罗拉多州的首府,Denver。作为美国中产阶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约翰·丹佛来到中国,带着他的乡村音乐和民谣摇滚,当然,还有他的高尔夫球杆和老妈。1997年,这位唱过《乘喷气机远去》的中年人驾驶自己的小型飞机,坠落在一个沙砾多于野草的山地,他真的远去了。死亡又一次为他赢得了世界,就连中国内陆荒凉的县城,小磁带店的货架上也赫然摆着《约翰·丹佛金曲》之类的盗版磁带。同样是经历了风起云涌的六七十年代,John Denver与他同时代成名的歌手不同,他的歌从不涉及现实的深处和当代的痛处,他与时代反向,却通过对大自然,亲情,老式爱情,恋旧情节的张扬,紧紧得捉住了人们害怕刺激的心。所以在Denver所有的作品中,没有被文明改造的恐惧,没有内心矛盾的冲突,没有丝毫被社会污染的慌乱,只有无限的热爱和依恋,还有,快乐。《乡村路带我回家》就是这样快乐的,一个怀乡者发自内心的快乐,你甚至可以和着节拍摇头和拍手,在这样单一热情的节奏中,忘掉激荡的现实生活,做一回只有歌里才有的自在的农民。歌词中明确的地名(西弗吉尼亚)和身份(矿工的妻子)很容易让人们感受到真实,这比东方歌唱家擅长的“啊,美丽的故乡,啊,辽阔的祖国”要亲切多了。



歌词、译文及更多信息详见:http://www.langrissera.com/forum ... age%3D10&page=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2】NO.8 Yesterday

http://tv.mofile.com/cn/xplayer.swf?v=9VA3TIZZ&p=http://cache.mofile.com/tv/images/audio.jpg&autoplay=0&nowSkin=1_1



有这么一首歌,自1965年9月25日首次发行,到1975年就已经被翻唱过1186次,到80年代末,就已经被世界各地的电台放过1亿次以上,除了伟大的The Beatles,还有谁会配得上如此殊荣呢?而且,这首Yesterday还远远不是他们风光的顶峰。The Beatles,国内译为甲壳虫乐队,也有译成披头士或者披头四乐队。译为“甲壳虫”我觉得甚为不妥,所谓beatle是指搏击跳动之意,而非指甲壳虫的beetle,或许当年翻译者没有深入领会其含义和主旨,一个字母之差就把两个相近之词搞混,令人不解。相比之下港台翻译成披头士或者披头四要好一些。这4个来自英国利物浦的穷小子,在经纪人的帮助下穿上西装,当上了摇滚乐的鼻祖,改变了无数人的思想。而他们的摇滚乐在今天听起来,甚至比任何一个港台明星都要柔和轻巧。这4个年轻人,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打败了同时代的无数竞争对手,他们将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乐队和作曲家而载入史册。抛开这些耳熟能详的资料,还是让我们回到《昨天》吧,这不是让人快乐的歌,是的,它的曲调太忧郁了,当年第一次听它的时候就感到了悲伤,也使得很多年以来我一直不想再去听它。可是多年之后,当我重新拿起它,竟然产生了很多的感受和共鸣,也许这就是经典的原因吧,所谓经典,就是每次当你品味它的时候,都会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和新的感受。虽然这看起来只是一首感叹美好不在,逃避现实压力的抒情小歌,但却有如此魔力,让见多识广的一代又一代如此着迷,因为它切中了人生的要害,它的高潮映衬出忧伤,它不打一分折扣地表明了人们内心渴望回归的秘密。如果这样懂得音乐的披头四不能打动你,那你还是回头听F4吧。



歌词、译文及更多信息详见:http://www.langrissera.com/forum ... age%3D10&page=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3】NO.18 Every Breath You Take

http://tv.mofile.com/cn/xplayer.swf?v=SBM5WU8W&p=http://cache.mofile.com/tv/images/audio.jpg&autoplay=0&nowSkin=1_1




“沉默难道不是一切音乐中最完美的吗?”“沉默是一种不安,因为它是心灵的波长。”你相信一个以制造声音为生的人会说出以上的话吗?这个人就是英国的诗人歌手Sting,他同时还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和东方文化的爱好者,倘若你听过他有关信仰、生命、自然与神迹的歌、看过他在草地上练习形意拳,那么,那些听起来有点玄的话想必真是出自他口。1977年,这个26岁的贝司手组建了“The Police”(警察乐队),他们后来和“The Beatles”一起被媒体提及,并获得了5项Grammy奖。事实上,那时侯,“The Police”并没有体现出Sting后来的诗人风度,这支乐队将流行摇滚和源自加勒比海地区的Reggae(雷鬼)音乐融合起来,这就是“The Police”的招牌。1983年,Sting在牙买加一边溜达一边写下了著名的《Every Breath You Take》,把“The Police”带到了动辄数万人买票捧场的新热度上,循环反复的音符在节奏上铿锵着,叠加出简单的层次,Sting用他英国式的散漫口吻开始了演唱......就这样,这支乐队在达到事业的顶峰之后,悄然解散。



歌词、译文及更多信息详见:http://www.langrissera.com/forum ... age%3D10&page=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速度慢的可以先按STOP然后再按PLAY。
发表于 2008-10-12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可以听
发表于 2008-10-12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打开有些慢,支持虎纹猫眼.
发表于 2008-10-12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兰的心血制作一定要支持.
发表于 2008-10-12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听听就好
发表于 2008-10-13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发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虎纹猫家园

GMT+8, 2024-11-1 08:30 , Processed in 0.02731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